春节将至,消费市场持续升温。今年,人们通过线下商超实体店和线上电商平台选购年货、购置礼品、预订团圆饭和新年酒席等成为新潮。年货、礼品、餐饮市场及旅游假日出行等迎来高峰。对于如何放心消费、舒心过节,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—— 按需购物,勿冲动消费 选购年货时,切莫贪图便宜冲动消费。如参加促销打折活动,要详细了解清楚活动规则,特别要留意经营者的促销信息、时间范围和限制条件等。购买商品后主动索取票据证明并妥善保管,商品出现过期、变质、安全隐患等问题,可凭借有效购物凭证与商家协商处理。如不能与商家有效协商,可及时拨打当地投诉举报热线,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 餐饮聚会,重舌尖安全 餐饮聚会,春节期间不可避免。餐饮菜品选择要注重合理健康、营养均衡。饮酒要分场合、要适量,酒后不要开车。现在,不少消费者尝试“互联网+”餐饮外卖服务,需要注意的是,尽量选择距离相对较近、可在短时间内送达的餐饮企业订餐,并记得索取消费票据,留存交易凭证。 购票出行,看限制条件 提前安排出行计划,预订机票,既要注意价格折扣和优惠幅度,更要注意优惠价格背后的改签、退票等限制条件。买火车票时,尽量通过火车站或官方授权代理点以及12306官网购买。买机票时,尽量选择航空公司官网或者信誉好的订票网站。网上支付时,最好保存相关支付截图、银行交易凭证和流水编号信息等相关证据。 旅游度假,签放心合同 春节外出度假,一定要选择正规、信誉较高的旅行社,签订正式合同,认真查看相关条款,明确行程安排、景点数量、餐饮和交通标准、是否有购物点及次数等,对于模糊不清的条款最好在合同中予以补充。选择自助出行特别是前往热点旅游地的消费者,尽量选择信誉较好、性价比高、业务量适宜的酒店,最好提前了解酒店的相关资质,尽早预订。外出游玩时应注意人身、财产、行车安全。权益受到侵害时,保留相关证据,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。 扫二维码,防信息泄露 春节是信息消费高峰。对通过手机短信或互联网发送到手机上的信息,要认真加以甄别,特别是对于要求消费者输入姓名、手机号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等个人敏感信息的,要提高警惕,做到不扫用途不明的“二维码”、不抢来源不清的“红包”、不点有风险的网站链接和弹窗、不回来历不明的短信、不转给身份可疑的人钱款。 (记者 杜海涛) 来源: 人民日报
|